说起不孝顺的孩子,爸妈是一肚子苦水。
反正,爸妈都是责怪孩子错了,或者指责儿媳和女婿太自私,很少有爸妈会反观自己,发现错误的育儿方式。
俗话说: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。”
孩子一出生,就对家庭教育,父母的言行举止,家庭环境等,耳濡目染,慢慢形成家庭观念,学会做人的方法。
若是孩子长大后“不孝”,多半在出生的时候,就遭遇了以下几种情况。
01
孩子的出生顺序,决定了父母的疼爱程度。
爸妈爱孩子,是无私 的,是竭尽全力的,这也无可厚非。
但是爸妈难以把爱,平均分配给几个孩子。明显就不公平的事情,在爸妈这里,就显得理所当然了。
农村有句俗语:“老大贵气、老二受气包、老三娇气。”
按照传统,老大是家中的嫡子,是可以接替爸妈位置的人。可以想象,在若干年之后,父母走不动了,家庭就是长兄为父,长嫂比母。
加上老大出生的时候,爸妈只有一个孩子,可以把所有的爱,都倾注到老大身上。
通常,老大会作为继承人培养,对家业的影响很大。孝顺的事情,也多半要落到老大身上。
“老三”代表的,是家里最小的孩子。他作为满崽,可以得到爸妈更多的爱,并且显得娇气。
常常是,爸妈外出劳作之前,会要求大一点的孩子,好好带着老三。万一老三有什么伤害,或者哭泣,爸妈一准会责怪大一点的孩子。
在爸妈的宠爱下,老三往往是有恃无恐。
“老二”代表了中间部分的孩子。出生的时候,往往不被父母喜欢。
老二不是嫡子,自然不会被认定为家业的主力军,从而受到冷落,似乎他做什么,都是“打下手”。
我们看东汉末年,曹操的家庭,就知道一二了。
长子曹昂,一直被当成继承人,参与曹家的大事,曹操亲自教其带兵打仗,年纪轻轻就举孝廉。
曹昂意外过世之后,就轮到了曹丕。才高八斗的曹植,虽然有一阵子被曹操厚爱,但不符合祖制,终究被放弃。
曹操在《诸儿令》中说:“吾非有二言也,不但不私臣吏,儿子亦不欲有所私。”想要尽量做到公平,但终究无法绝对公平,这就是现实。
按照出生的顺序看,老大孝顺的概率高一些,老二往往会有怨言,老三习惯了索取,感恩的心思少了。
02
重男轻女的家庭,女儿一出生就是外人。
很多人说:“嫁出去的女儿,泼出去的水。”
女儿一出生,很多爸妈是讨嫌的,认为又要培养一个不给养老,又要消耗家庭的人。
当爸妈认定“必须有一个儿子”的时候,女儿就被薄待了。
有的女儿,出生的时候,被取名“招弟、招娣”,可见其有多不受待见。
爸妈认为,送女儿多读书,会浪费很多钱。一旦女儿出嫁了,也是废了别人家。真的没有什么必要。
女儿读书再厉害,都不会被鼓励,甚至女儿读完初中,就被安排去打工,至于毕业的成绩如何,就没有人过问了。
我的外婆,有七个子女。其中有两个是女儿。
我的阿姨出生的时候,外婆很不开心。在某一个早晨,外婆把阿姨放到脚盆里,准备让其顺水漂走。若不是邻居发现,劝说了几句,那就是母女一别,终身不得再见。
因而,我的阿姨嫁人之后,对娘家是没有什么感情的。
在电视剧《都挺好》里,苏母听说女儿考上了北大,一点都不开心,反而逼着女儿苏明玉去上免费的师范。
苏母在想,投资女儿,就是打水漂的行为,应该调整一下,投资儿子。
苏明玉参加工作之后,也和娘家人,非常不友善。
既然爸妈把女儿当成了外人,那就别指望女儿孝顺了。也许女儿寒心到极致,出嫁之后,就好像弄丢了一样,好几年都不会和娘家人联系。
03
爸妈对祖父母的孝道,会延续到孩子身上。
一个孩子,出生在一个家风非常不好的家庭里,那么他受到的教育,肯定是很糟糕的。
不管孩子去什么地方读书,学习成绩多厉害,他都不会善待家人。
现实生活中,总有一些孩子,考上了名牌大学,但是不会感恩父母;年收入几十万,但是不会给父母赡养费。这是自私的表现,也是父母教出来的结果。
看过一个哲理故事。
一位中年父亲,伺候走不动的老父亲,有多年了。一气之下,中年父亲用箩筐把老父亲装起来,要丢到深山里去。
中年父亲喊来几岁的儿子帮忙。
到了深山,儿子把箩筐和绳索捡起来,说:“以后我也用得着啊。”
中年父亲听了,羞愧不已,又担心自己的晚年,就马上把老父亲背回家。
农村有句土话:“屋檐上,点点在旧窝。”
爸妈如何传承孝道,对老人如何,就是给儿女做了榜样。爸妈要懂得,对儿女的教育,不仅仅在口头,还在日常行动。
04
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
一个家庭里,孩子会如何成长,道德如何,一出生就有迹象。只是很多爸妈没有当一回事,等孩子长大了,硬是不孝顺了,爸妈才恍然大悟,但是已经太晚了。
爸妈想要晚年幸福,就应该“防微杜渐,未雨绸缪”。
对儿女的爱,尽量均衡;注重言传身教,树立好榜样;儿子女儿都是家人,不分内外。
爸妈赐予儿女的,也是儿女后来反哺爸妈的,一报还一报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权,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